张洪芹,中共党员,副教授,硕士研究生,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相关研究。曾主讲多门英语类课程,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,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、地厅级和校级科研课题,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,在全国微课及省级高校外语教学技能大赛获奖;多次在全国、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,编写专著、教材多部;所指导学生在全国各类大学生英语口语、英语大赛中多次获奖。
感谢学院的邀请,有机会和广大青年老师谈谈关于小小“微课”的一点心得体会,希望对老师们在日后微课制作方面有所启迪和帮助。
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,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,通过制作微课程,我们不断深入反思,不断归纳总结,在不知不觉中成长。多媒体的呈现方式、几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微课。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,我们可以将-些重难点、易错、易混点,拓展性知识碎片化、显性化、形象化、传媒化、科研门槛草根化。
从微课制作方法上,对于我们教师来说,尤其是对参加比赛的老师来说,针对不同比赛,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学科特点、不同的场景去选择相应的微课类型及制作软件。如果要求低,适合制作录屏类的微课(PPT、文字稿、录屏合成)。但如果想参加比赛并且想获奖,必须制作高质量的、有技术含量的微课。例如,动画类(可以带交互)的万彩+PPT录屏;还有真人出镜的微课,这属于混合制作+后期剪辑、合成,这一类微课容易获奖,还有针对理工科的实训实验演示类:实操类、理化实验等微课类型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提高,对微课的制作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。如目前比较时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,如:腾讯智影,说的相机,万彩智能微课,皮影客,优芽,AR技术等等,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微课上,可以提高微课的技术感,让微课要呈现的内容更生动、更立体、更形象以便更好地吸引学习者的兴趣。
从教师层面,通过微课制作,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,更重要的是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,做微课程,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,在不断地反思中,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。微课程便于传播,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。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,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、传播,而微课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,固化经验、传播方法,从而实现优势互补,资源共享,共同成长。从学生层面,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,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,针对性地深入学习,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。避免了往日课堂学习之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。
如何拓展专业成长领域,把思考和实践转化为各类成果,助力专业水平迭代提升呢?最快的途径之一就是参加各类比赛,准备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。制作过程中,熟读课标、了解各版本教材内容、查阅专业文献进行内容的拓展,所以既要“守正”又要“创新”,服务学生的自主成长,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和自己身上。
数字化时代,如果不能及时重构自己的学习观念与方法,将很难顺应这个求新求精的智能化时代。特别是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推出,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,不断探究,扎实实践,主动构建信息技术融合下的教学设计,让我们的设计更有活力、更有价值,让孩子们都得到全面发展、全面成长。